东方网记者朱贝尔1月22日报道:架在城市空中的电线和电缆,散落在路上的道路杆件,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形象,也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从去年起,为配合上海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架空线整治工作,实现与全球卓越城市相匹配”的管理目标,浦东在新区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指挥部的牵头下,进一步提高城区精细化管理水平,统筹兼顾电力设施优化布局,并增设区域景观,提升居民生活环境水平。
合杆,顾名思义,就是将多个不同类型和作用的道路杆件合而为一。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各项管理功能的日趋丰富,道路两侧,特别是路口的各种立杆也不断增加。路牌、红绿灯、路灯等高矮不一、形状各异、颜色多样的杆件,不但造成严重的材料、地面和空间资源的浪费,而且对城市道路景观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浦东新区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指挥部牵头的合杆整治工作,就是意在通过集约化设计和建设,合理减少各种路面杆体,实现“多杆合一”,为科学有序地使用道路两侧地面空间创造条件,达到保护和美化城市环境的最终目的。
目前,在新区道路上架设的主要杆件包括:道路照明灯杆、交通标志标牌杆、公共服 务设施指示标志牌杆、监控杆、路名牌杆等。这些设施大都是独立成杆,部分路口区域杆体过于密集,且设置不合理,影响行人通行。在此次合杆整治工作中,工作人员依循“普遍需求调研-重点突破-总结推广”的思路,在进行大量的现场实地踏勘,了解道路普遍的合杆建设需求后,积极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先进经验,首先总结出整体设计方案,并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路口开展试点,理顺各方关系,形成相应技术规程,最终在前期试点工程取得理想效果的基础上,完善技术规程,制定工作机制和基本规范,为后续普遍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以世纪大道为例,本次提升工作不仅仅考虑道路的合杆整治,综合考虑绿化景观提升、 景观灯光提升、合杆整治等三部分内容,在现有景观布局框架的基础上,通过设施的完善、功能的提升、文化理念的融入和时代特色的打造,把世纪大道建成为世界一流、体现上海最高水平的景观道路。
据悉,本次新区合杆整治的总体原则为:以道路照明灯杆(路灯杆)作为主要载体,各类杆件归并整合、 分层设计。作为预留功能,将在合杆过程中敷设6孔排管,满足各类设施的用电、通信等需求,并在杆体和挑臂设置预留接口,其他设施(通信基站等)可根据需要进行搭载,为杆体的后续再利用提供保障。在满足“整体布局、功能齐全”要求的前提下,整合后的路灯杆在外观上也与周围景观保持协调一致,在继续为行人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提升了道路的整体美感度。今后,其他目标道路的合杆工作也将继续沿用这种设计方式,并将增加杆件的设计样式种类,以最经济、合理的设计继续推进合杆整治工作,既使得道路景观更加多样化,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又让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再上一个台阶。
最近,走过科苑路的张年们,留意到绿化带上多了一座镜面设计的小型建筑物。不锈钢材料的外立面包裹全身,通过镜面反射,与周围植被融为一体。这不是艺术家的建筑作品,而是浦东推动架空线入地配套建设的开关站之一。
去年开始,浦东大规模开展了架空线入地工程,而新建的开关站,就是为了与入地的电缆整体配套。以往的电力开关站往往都是灰色的水泥风格,注重实用但美观度略逊一筹,与此次架空线入地工作让城市更美的理念,并不能完全匹配。
为了让本次架空线入地的开关站建设工作与“让城市更美”的理念更好地相呼应,工作人员对于相应的选址、占地面积以及周边绿化环境等因素进行了综合考虑,让建成后的开关站能够尽量与周围环境相容。
由于架空线入地涉及的道路数量众多,每条道路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牵涉到的管理和权属单位也有所不同。为落实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打造精品工程,提升工程质量,浦东新区围绕“做减法、全要素、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在项目初期积极开展“一路一方案”编制工作。
以白杨路为例,除规划架空线入地外,考虑到该路段两侧有多个居民小区,以及麦德龙超市、建平中学等,一般情况下人流、车流量较大这一情况,在设计时,设计人员分别评估了道路的交通量和路面状况等指标,并以此结果为依据,提出了适合该路段的道路整治方案。
目前,各新建开关站的土建及外立面部分已基本完成,预计于本月底,全部开关站将可与浦东市民见面。
城市道路上各种地下管线错综复杂,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公用管线井盖,有些井盖布设相当密集,严重影响城市道路景观及道路附属设施的规范设置。由于年代久远,设计理念落后,现有的人行道圆形井盖的设计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的需求。为此,在架空线入地人行道修复中,浦东新区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指挥部响应市指挥部及浦东新区城市精细化管理办公室的要求,尝试对中心城区人行道井盖进行升级改造。
此次井盖升级,被称为“隐形”井盖,所谓隐形,就是不同于以前的圆形井盖。老旧的圆形井盖,由于采用的是复合型材料,不但容易变形破裂、变形,而且由于设计老旧,极大的破坏了整个人行道的外观。而“隐形” 井盖采用了钢铸结构和混泥土浇灌,井盖上方镂空,可以根据周围人行道板的样式进行人行道板的铺设,让井盖“隐形”于人行道板之间。由于采用了新工艺,“隐形”井盖承重不小于5吨,完全满足在人行道上使用,市民可以放心出行。
隐形井盖的主要设计理念是将人行道上大小不一长短不齐的井盖,简单地用两种型号的隐形井来代替,分别为600*600方井,850*850方井,因为这两种型号的井盖能够将人行道上所有的井盖隐形起业,而且简单有效。考虑到安全因素,井盖材料选用球墨铸铁,确保有较高的强度和耐腐蚀性,且经济实用。
井盖设计为方井,可以在井盖上方的镂空处镶嵌各种道 板砖或石材,不影响原有井的形状和功能。井盖中间凹下去的地方方便镶嵌,四周留有很薄的边框,对角留有开启囗方便开启,既安全又美观。每只井盖上都有明显 标识,标明雨污水、电力、燃气、信息等等,一目了然,在井盖对角内留有安装各种信息芯片的位置,便于维护和查找。
此外,由于采用了“隐形”设计,过去盲道铺设遇见井盖必须“绕道走”这一顽疾也将被彻底解决,城市盲道的铺设不再绕圈,更能方便盲人出行。“隐形”井盖的更换,不仅让整个人行道更加美观,提高了城市的市容市貌,而且也极大方便了行人的出行舒适度。